
嘉鱼这个名字出自《诗经》。长江绕城而流,湖泊池塘星罗棋布,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得益彰。特色蔬菜基地、生态渔业、高科技果园……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江南水乡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考察嘉鱼一年之际,人民论坛带您探新,探寻诗意嘉鱼富民的绿色密码。
把蔬菜种植这个富民产业做大做强
“国家要振兴,乡村必须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重要论述,涵盖了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党中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要坚持增产能、增生态、增产增收合力,组织发展农业和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质农业、品牌农业,把农业发展成为现代大产业”。
2024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考察时,第一站就是潘家湾镇十里蔬菜长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勉励嘉鱼广大干部群众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进一步搞好蔬菜种植这一富民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矿石人可以增加收入,致富。
耳边传来指令;前进的动力十足。一年来,嘉鱼县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强劲动力。在科技领域精耕细作,在品质赛道上精益求精,在品牌的高基础上精心预判,推动了蔬菜产业链的整体升级。到2025年,全县蔬菜产业苗床播种面积46万公顷,预计产量137.8万吨,产值60亿元,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走科技之路,为蔬菜配备“中国芯”
“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七大主要目标中,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重中之重。现代化的关键农业的发展在于科技的发展和创新。
在嘉鱼蔬菜科技示范园新品种展示基地,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张扬勇俯身记录一株甘蓝的生长数据。这片200公顷的土地堪称一场盛大的“田野秀”,来自世界各地的2300多种蔬菜同台竞技。 “我们就像法官,想看谁的抗病能力更强,谁的产量更高,谁更适合嘉鱼的水土。”张扬勇笑着说道。
去年,“绿翡翠”、“冬青”、“392”三位“本土选手”凭借高产抗贫的突出表现“首发C位”,共立地4.2万公顷。 “斯丹”白菜已成为栽培植物中的“富贵明星”,总产量嘉鱼耕地面积32万公顷。
这背后,是一场围绕“中国芯”的抗争变革的合作。嘉鱼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国家队”合作,共建“两院三中心”(嘉鱼县蔬菜技术技术创新平台矩阵包括技术研究院、蔬菜产业研究院、长江流域越冬白菜研发中心、健康养生栽培研发中心、农机服务中心)。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单合作,更是科研实力与领域的“双向冲刺”。
11月1日上午,蔬菜科技馆内,湖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焦中九已经忙碌起来。 “把形状不好的水果捏掉,把营养留在好果子里。”一边指导工人们对黄瓜、葡萄进行间苗,一边弯下腰,在番茄苗间走来走去,仔细查看生长情况。
科技馆占地l 3公顷的农场不使用一滴农药和化肥,完全依靠生物防治技术种植水果和蔬菜。焦中久说,这种方法重在“回避”。一旦发现病菌,必须立即清洗,防止感染。馆内种植西红柿、黄瓜、南瓜等20多种蔬菜。是省农科院与当地政府共同打造的“绿色实验田”。
机械轰鸣,吹响产业升级的强音。在60亩白菜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专为嘉鱼重土设计的农业机械其才华。从骑行、移动到收割,综合机械化率高达70%。 “以前一亩地需要几个人几天才能干活,现在机器一天就能干完,不仅效率提高了三倍,每亩还可以节省300元的人工成本。”农机操作员老陈打着“铁牛”,脸上满是自豪。
在试土种植基础上,通过测土配方和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由1.0提高到1.5。不仅种植的农作物产量增加了20%,甜度也增加了三分。曾经的“普通田地”变成了“高产田”。
网上,国有企业与浙江企业合资的湖北嘉沃公司有一个“嘉鱼县农产品供应链服务平台”。扫描蔬菜包装上的二维码和前世今生生活就会一目了然。 424个市场主体、500余种商品“一菜一码”准确率100%。平台已成功匹配订单134笔,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
线下,嘉汇销售公司的卡车每天往返,将50余种嘉汇蔬菜直供武汉、广州等大型批发市场。今年累计成交量达到100万吨。
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实验室仪器和数据。成为了田间智慧的“眼睛”、精准的“手”、高效的“腿”,为嘉鱼蔬菜注入了最强的“芯”动力。
带来品质,实现从“卖鲜菜”到“制定标准”跨越的价值
行业要生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质量不断变化,维护行业标准非常重要。
嘉鱼的目标不仅是种出好粮食,更要掌握定义“好粮食”的标准,实现从“篮子里卖”到“制定标准、树立榜样”的价值跨越。
走进启航集约化育苗中心,恒温恒湿的环境下,一排排穴盘里,翠绿的菜苗正在茁壮成长。这里的品种非常好,苗圃覆盖率高达95%。优质“娃娃菜”不仅覆盖全县12万公顷耕地,还大放异彩并供应周边10多个县市,使嘉鱼成为区域“苗心”。
标准化生产是嘉鱼蔬菜品质提升的基础。在延伸2.7万公顷的蔬菜走廊主区内,“六统一”模式(品种统一、品种统一)育苗、栽培、施肥、防治、收获)就像一条铁律贯穿始终。配套的9个蔬菜监测站“四情”持续监测苗情、水分状况、虫情、灾情,为绿色防控提供精准情报。
整个过程都受到控制,以生产出坚固的高质量防火墙。与湖北省农科院合作,共同制定并推广地方省标准2项、技术团体规范8项。这意味着,关于如何种植“嘉鱼白菜”、如何防治病虫害,有了权威的“嘉鱼标准”。
128家县合作社进入全国农产品追溯平台,为每种蔬菜发放“电子身份证”。上半年抽检1785批次蔬菜合格率达100%,这是对“安全食品”最可靠的承诺。
基础设施的不断升级,为品质之路准备了“快车道”。去年,南嘉鱼投资1.03亿元,完成了2.3万公顷高标准农场建设,全面升级了渠、渠、路、电、网。全县灌溉节水率达到60%,推广“水肥一体化”2.7万公顷,实现了“喝水”、“节肥”的绿色生产。
订单农业让高质量直接转化为高效率。引进的寻味堂集团建设了200亩青番茄订单基地,亩产可达2万公斤,利润1.4万元。全县甜玉米定购面积扩大到5000公顷,亩均收入增加450元。
从集约化种苗的“优生优育”,到“精细化育苗”从标准生产的“培育”,到全程监控的“马鲁索生长”,嘉鱼蔬菜用对品质的极致追求,完成了从“鲜菜千卖万”到“标准定价值”的华丽蜕变。
走品牌化之路,擦亮“嘉鱼蔬菜”金字招牌
在农村综合安置和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农业品牌早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可选”选项。近年来,我国涌现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强势品牌,优质品牌能力显着提升。他们是打造农业品牌的重要带头人,是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亮点。
在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新宁嘉雨精心雕琢品牌的“金名片”,让好蔬菜卖好价格。冰品和“嘉鱼味道”才能进一步传播。
一个融合了“诗经文化、双鱼戏珠、乡土蔬菜”三大主要元素的“嘉鱼蔬菜”公共品牌标识已成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图案,而是承载着“江南有好鱼,阳光普照”的古诗和现代工业的活力。围绕这一核心品牌,嘉誉打造了一整套品牌“家规”:“授权使用管理办法”、“管理标准”、“质量管理机制”相继出台,为品牌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10月20日,嘉誉受邀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地理标志流通服务暨2025年地理标志产业发展年会。 “种植‘安全蔬菜’,走共享致富之路:嘉鱼白菜打造乡村振兴新模式”应用”被评选为中华商标协会乡村产业振兴案例,成为嘉鱼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品牌的价值归根结底在于产品品质保证和品类创新。嘉誉积极推进“两品一标”认证,全年新增认证8项,总数达到34项,为品牌增添了权威注脚。在结合传统优势的同时,我们热衷于特色农业:中焦G19试验成功1300公顷,富硒油菜推广3.5万公顷。多元化、高品质的产品共同支撑着“嘉鱼蔬菜”品牌的丰富矩阵。
品牌引领下的三大产业融合,也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化学效应。以潘家湾镇蔬菜长廊为主体,打造蔬菜主题公园包括观光、科普和体验,吸引了各地游客。
占地11.6公顷的蔬菜科技馆,成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的“网红打卡地”,孩子们在这里惊叹无土栽培的神奇。 580米长的果蔬长廊,绿树成荫,成为散步情侣、家庭出行的生态景观带。
(嘉誉传媒陆健供图)
新街、独铺等乡镇的四个菜农文化融合示范园布局不同,共同编织出独特的乡村旅游网络。截至今年,它吸引了超过32万名游客。 “周末来嘉鱼采摘菜、赏风景、住民宿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民宿经理说。
金字招牌抛光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金字招牌重新焕发光彩。产业成果惠及每一个农民的发展。以寻味堂、联安创食品等七家连锁企业为代表,嘉鱼不断拓展农产品加工链条。新推出蔬菜去除、烘干、采摘等深加工业务,这些业务可能不会作为休闲食品上架。全县年加工能力突破20万吨,蔬菜附加值增长30%以上。
深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协调机制。一系列措施带动7.5万余户农户融入蔬菜产业体系,实现菜农人均年增收1.7万元。真正造福老百姓的感觉,是“嘉鱼蔬菜”这个金字招牌最感人的底蕴。
这份答卷的背后是喂养政策和深刻变化发生在中国农村。深远的国家战略、深入的实地指导、系统科学的制度设计,共同构成了嘉鱼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最坚实的行动基础和力量源泉。 “嘉鱼蔬菜”品牌的故事,在强化技术、质量基础、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正在书写得越来越精彩。
(人民论坛研究组撰稿:畅畅、张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