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网消息:水利部记者获悉,24日,三峡水库完成2025年蓄水目标175米,有效蓄水量221.5亿立方米。这是三峡水库自2010年175米首次蓄水以来,第14次实现满蓄目标,为冬明春充分发挥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峡水库2025年完成175米蓄水目标:最高水位175米意味着什么?
175米是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时能达到的最高水位,也是三峡水库可调蓄、输送和用于长江中下游防洪的最高水位。三峡水库为什么要建175米处撕裂水?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
175米是每年汛期结束时三峡水库需要“蓄满水”的标准尺寸。只有达到这个高度,三峡水库的资源才能在接下来的枯水期得到适当的分散。
水利部防洪司防洪一处处长罗进军表示:“三峡水库达到175米水位,水库、大坝各方面都可以减少中下游防洪。
长江流域宜昌水文站的历史资料显示,每年60%以上的来水集中在汛期,但在寒冷的冬季,来水往往捉襟见肘。因此,三峡水库必须在10月底蓄足水量,以保证三峡水库的正常蓄水。中下游旱季投放。据统计,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充水量116.7亿立方米,相当于超过1500万人一年的用水储备。
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水库管理部工程师龚文亭表示:“三峡水库已实现175米蓄水目标,可有效满足长江沿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需求,冬明春水库日均流量保持在6000立方米每秒以上。
三峡水库完成2025年175米蓄水目标:今年初水流干涸,科学调度节水。
今年年初,上游来水长江流域普遍干旱。面对这一不利形势,7月中旬开始,水利部指导长江水利委员会通过优化流域水库群开展联合调度。那么调度员如何准确掌握洪水游戏中每次“存储”和“释放”的时机呢?
走过长江水利防洪室,其他三峡水库的各项关键数据实时跳到电子屏上,工作人员讨论着最新的水文预报。记者发现,今年1月至8月,溪流水流量减少了20%左右。
长江流域参与联运的调节水库有58座。然而,蓄水并不是简单的关门蓄水,而是一场精准的“蓄”与“放”的游戏。
三峡水利厅厅长郭乐三峡长江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覆盖长江上游近80%的水情遥测系统,我们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主控站的信息采集,相当于预报的‘千里眼’。”依靠数字孪生系统,工作调度实现了“绣花”精度。调度员手里似乎拿着一个秤。刻度左侧为“水库目标”,右侧为“防洪安全”。随着溪流注水,天平左右摆动,调度员必须不断调整砝码。 9月20日,长江上游发生每秒4.25万立方米的洪峰洪峰。调度团队利用数字孪生系统,精确计算泄流流量至25300立方米每秒,有效保障了当前安全。 10 月 12 日,水位升至169.62米,距175米目标仅一步之遥,根据预报目前仍有降雨,调度组保持较大泄流量,确保流量库区安全。
水利部防洪司防洪处处长罗进军表示:“纳入联合调度的长江流域58座控制水库死水位以上有效蓄水量再次突破1000亿立方米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为今冬明春枯水期提供了坚实的水源保障。”
下一步,水利部将监测长江流域雨情、水情,开展周期监测预报,开展枯水期水库调度,充分发挥水库调度作用。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